聚焦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沿线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汴水扬波,宿扬文脉行”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8日深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及周边区域,开展专项研学实践。团队紧扣 “大运河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双核主题,系统采集运河文物及生态影像资料,开展公众认知调研,旨在为运河文化带可持续发展提供青年视角与专业支撑。

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团队不仅细致拍摄了反映运河历史变迁的文物、河道模型及水利工程展陈,更重点关注了展览中呈现的古今运河生态治理智慧与挑战,为后续与宿州段运河的文化-生态对比研究积累关键素材。走出展厅,团队在博物馆内外及运河沿岸同步展开 “大运河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认知”主题问卷调研,已高效回收有效问卷六百余份,广泛了解公众对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当前生态环境状况及保护举措的认知水平。尤为宝贵的是,团队采访到博物馆资深志愿者老师,其不仅解答了团队关于运河历史文脉的疑问,更结合实例科普了运河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知识,深刻阐释了“文脉传承”与“水脉健康”的共生关系,团队成员对运河作为活态文化遗产与生态廊道的双重价值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知。



此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之行,标志着 “汴水扬波,宿扬文脉行”团队正式开启其守护运河 “双脉”(文化血脉与生态水脉)的实践征程。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文物记录、生态观察、大规模问卷及专家访谈等方式,不仅获取了运河文化遗产生态属性的一手研究数据,更强化了运用自身专业技能服务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团队收集的丰富影像与问卷数据,将成为其后续编制《宿扬运河段文化-生态对比研究报告》、提出“文化保护与生态修复协同路径”建议的坚实基础。以“汴水”为源,扬清波以续文脉;秉专业之志,护生态而利千秋—— “汴水扬波,宿扬文脉行”团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遗产与生态命脉”的深切关注与责任担当,为宿州学院深化“实践育人+生态文明教育”融合提供了生动范本。团队表示,将持续深化调研,助力绘就大运河“水清、岸绿、文兴”的崭新画卷。
撰稿:齐平 杨文 一审:李建新 二审: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