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  正文
环测学院2021年招生专业简介
发布人:环测学院 |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30日

1.地理科学(师范、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校级一流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地理科学思维,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础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主要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和优秀的地理教育人才,同时培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地图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中学地理教学法、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

专业特色:地理科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能力突出。为培养合格从事地理科学的教育工作者及地理科研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制定的培养计划过程中紧密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体系设置相关课程平台,构建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师范类)、地理信息获取处理能力课程、区域地理问题解析能力课程、人地关系问题分析能力课程等模块,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以符合社会职业能力的要求。

毕业去向:可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或在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事业部门从事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2.环境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其他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能在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胜任污染治理、设计与施工、分析监测、评价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CAD等。

专业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科知识融合与交叉,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同时,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社会实践、集中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综合实力,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毕业去向:可到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相关企业、事业、科研部门从事与环境相关的污染防治、技术开发与管理、环保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工作。


3.测绘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常规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城市与工程建设的基本知识及其测量工程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测绘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数字化测图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学基础GNSS测量原理与应用、测量程序设计、摄影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

专业特色:测绘工程专业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科专业,在专业建设中一直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构建了“分阶段、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应用”以及“课内课外相结合、重视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低年级重基本技能,高年级重工程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工程领域培养信息化测绘应用型人才。

毕业去向:可到国土管理、城市规划、市政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矿产资源开采、以及勘测设计、科研和教学等部门工作。


4.遥感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遥感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遥感、基础测绘、城市建设、矿产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教学、生产及管理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遥感人才。

主要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学、遥感图像解译、航空与航天数据获取、数字图像处理、遥感软件二次开发、遥感地学分析与应用、无人机测量等。

专业特色: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地球科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应用型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把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遥感人才。

毕业去向:可到国土管理、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地质、测绘、环境、海洋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生产、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

联系人:付金沐 联系电话:0557-2871061(O)、2071038(O)